今年以来,朔州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我市规上服务业经济恢复加快,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各个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呈现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情况
(一)整体状况持续改善。1-5月,全市8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
图1 1-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分县(市、区)完成情况
其中,纳入核算的共70家企业。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数量41.6%的37家交通运输业企业(剔除网络货运和粮食仓储),1-5月实现营业收入9.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8%,但较1-4月回升1.7个百分点;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数量32.6%的29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专业技术服务业),1-5月实现营业收入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较1-4月增长0.4个百分点,较1-3月增长1.0个百分点;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数量4.5%的4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月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较1-3月增长0.2个百分点。
图2 核算指标营业收入及增速(单位:千元)
(二)部分行业恢复加快。统计资料显示:1-5月我市规模以上房地产业(物业管理、房地产租赁经营)完成营业收入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6%,较1-4月增长6.4个百分点,较1-3月增长4.9个百分点;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较1-3月增长0.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0.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0%,较1-4月回升32.0个百分点,较1-3月回升34.3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工作完成营业收入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3%,较1-4月增长1.5个百分点;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完成营业收入0.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5.0%,较1-4月增长15.3个百分点,较1-3月增长27.1个百分点。
(三)亿元企业支撑有力。2022年1-12月报表显示,全市全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3家,主要集中在朔城区(8家)、平鲁区(2家)、应县(2家)、开发区(1家)。这些亿元企业数量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不足15%,实现营业收入占到50%以上,在各县(市、区)、行业支撑有力,发挥了引领作用。
图3 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及增速(单位:千元)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总量不足,整体规模偏小。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不足3.0%。截止目前,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13家,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家),卫生(1家)。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的企业有6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7%。按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我市入库服务业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成长期长,拉动力弱,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差,缺少中间企业发挥过渡稳定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短期内对拉动我市服务业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的可能性不大。
(二)行业发展不均,结构仍需优化。目前,我市的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支柱行业对规模以上服务业权重影响较大。规上服务业企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7.2%和39.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5.8%和30.2%。新兴服务业占比偏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5%和2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5%和2.0%。
(三)企业恢复加快,发展压力持续。今年以来,大部分行业经营已经完全摆脱疫情影响,加快恢复,龙头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凸显。从行业类别看,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商务服务业、卫生行业企业复苏明显,1-5月营业收入分别较2022年1-12月环比增长118.7、11.13和29.7个百分点;从龙头企业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朔州分公司、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朔州市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朔州分公司1-5月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1.0%、9.9%、1.0%,但较2022年1-12月分别回落12.0、1.1、9.0
今年以来,朔州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我市规上服务业经济恢复加快,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各个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呈现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情况
(一)整体状况持续改善。1-5月,全市8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
图1 1-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分县(市、区)完成情况
其中,纳入核算的共70家企业。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数量41.6%的37家交通运输业企业(剔除网络货运和粮食仓储),1-5月实现营业收入9.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8%,但较1-4月回升1.7个百分点;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数量32.6%的29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专业技术服务业),1-5月实现营业收入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较1-4月增长0.4个百分点,较1-3月增长1.0个百分点;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数量4.5%的4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月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较1-3月增长0.2个百分点。
(二)部分行业恢复加快。统计资料显示:1-5月我市规模以上房地产业(物业管理、房地产租赁经营)完成营业收入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6%,较1-4月增长6.4个百分点,较1-3月增长4.9个百分点;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较1-3月增长0.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0.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0%,较1-4月回升32.0个百分点,较1-3月回升34.3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工作完成营业收入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3%,较1-4月增长1.5个百分点;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完成营业收入0.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5.0%,较1-4月增长15.3个百分点,较1-3月增长27.1个百分点。
(三)亿元企业支撑有力。2022年1-12月报表显示,全市全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3家,主要集中在朔城区(8家)、平鲁区(2家)、应县(2家)、开发区(1家)。这些亿元企业数量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不足15%,实现营业收入占到50%以上,在各县(市、区)、行业支撑有力,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总量不足,整体规模偏小。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不足3.0%。截止目前,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13家,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家),卫生(1家)。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的企业有6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7%。按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我市入库服务业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成长期长,拉动力弱,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差,缺少中间企业发挥过渡稳定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短期内对拉动我市服务业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的可能性不大。
(二)行业发展不均,结构仍需优化。目前,我市的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支柱行业对规模以上服务业权重影响较大。规上服务业企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7.2%和39.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5.8%和30.2%。新兴服务业占比偏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5%和2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5%和2.0%。
(三)企业恢复加快,发展压力持续。今年以来,大部分行业经营已经完全摆脱疫情影响,加快恢复,龙头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凸显。从行业类别看,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商务服务业、卫生行业企业复苏明显,1-5月营业收入分别较2022年1-12月环比增长118.7、11.13和29.7个百分点;从龙头企业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朔州分公司、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朔州市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朔州分公司1-5月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1.0%、9.9%、1.0%,但较2022年1-12月分别回落12.0、1.1、9.0个百分点,发展压力仍在持续。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上企业部门调度监测,做好跟踪服务。为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工作,要成立服务业企业部门工作小组,按照复工工作台账及工作机制,对照复工工作台账开展调度,深入规上服务业企业对复工情况进行摸排,指导、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有效监测调度,做好规上服务业生产跟踪服务。要继续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出台更加细化的扶持政策,适度向恢复较慢的相关行业倾斜,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要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等纾困帮扶政策,帮助企业提振信心、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服务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新业态发展,不断提升市场活力。
(二)强化达规奖励政策兑现力度,激发市场主体。要深入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动各项政策靠前发力,及时拨付规模以上服务业上规入统专项奖励、相关业务人员奖励资金等。要部门联动、加强统筹、细化举措,创新布局,认真抓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要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责任、加强协作,做好企业跟踪培育,确保达到入统标准的服务业企业应统尽统。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统一制度、分级实施、部门分工、各负其责”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新增规模服务业清理与入库申报工作机制,指导各县(市、区)、各部门依法开展单位清理和入库申报工作。要加大对准规模的后备企业在资金、用工、土地、信息和培训等方面重点扶持,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提升营收动态数据监测机制,做好运行分析。针对服务业十大行业,要强化营业收入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借助企业问卷调查,分行业了解、收集、汇总企业近期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重点分析企业预计营业收入比去年大幅提升和下降的原因,做好运行分析。要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市场地位、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在确保行业领域、规模大小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同时,突出主导特色产业,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典型性,使监测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全市各行业发展情况,为经济形势的预判分析提供支撑。要及时了解市场主体目前生产经营形势,了解其在订单变化、劳动用工、产能利用、生产运营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梳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走势。
个百分点,发展压力仍在持续。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上企业部门调度监测,做好跟踪服务。为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工作,要成立服务业企业部门工作小组,按照复工工作台账及工作机制,对照复工工作台账开展调度,深入规上服务业企业对复工情况进行摸排,指导、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有效监测调度,做好规上服务业生产跟踪服务。要继续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出台更加细化的扶持政策,适度向恢复较慢的相关行业倾斜,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要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等纾困帮扶政策,帮助企业提振信心、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服务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新业态发展,不断提升市场活力。
(二)强化达规奖励政策兑现力度,激发市场主体。要深入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动各项政策靠前发力,及时拨付规模以上服务业上规入统专项奖励、相关业务人员奖励资金等。要部门联动、加强统筹、细化举措,创新布局,认真抓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要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责任、加强协作,做好企业跟踪培育,确保达到入统标准的服务业企业应统尽统。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统一制度、分级实施、部门分工、各负其责”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新增规模服务业清理与入库申报工作机制,指导各县(市、区)、各部门依法开展单位清理和入库申报工作。要加大对准规模的后备企业在资金、用工、土地、信息和培训等方面重点扶持,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提升营收动态数据监测机制,做好运行分析。针对服务业十大行业,要强化营业收入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借助企业问卷调查,分行业了解、收集、汇总企业近期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重点分析企业预计营业收入比去年大幅提升和下降的原因,做好运行分析。要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市场地位、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在确保行业领域、规模大小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同时,突出主导特色产业,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典型性,使监测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全市各行业发展情况,为经济形势的预判分析提供支撑。要及时了解市场主体目前生产经营形势,了解其在订单变化、劳动用工、产能利用、生产运营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梳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走势。